专家畅谈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之道

经济参考报2017年08月07日15:23分类:信用前沿

核心提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论坛:融合与发展”近日在京举行。专家们就如何推动中国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建设发表了看法。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信用科技与普惠金融论坛:融合与发展”近日在京举行。专家们就如何推动中国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建设发表了看法。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关于信用有两层逻辑。第一,当正信用不能资本化带来价值,变为其他价值回报的时候,一定会让信用发生负向的、反向的作用,结果导致的是人们通过负面信用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所有信用的负面接口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第二,信用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微量信用每一日、每一维度、每一点滴的信用是可积累的,只有这样的永续积累,甚至跨代积累、跨市场积累的东西,用小维度积累到多维度,最后才是一个总量的信用,一个民族的信用,一个国家的信用。

王忠民指出,目前对于有形资产可以得到《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而对于信用资产的保护并未纳入民法当中,只能在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看到一些痕迹,但没有上升到制度的保护层面。“信用作为私人产品,应使从信到用这个过程更加资本化,守信应得到资本化的回报。”他建议。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表示,现代金融服务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掀起金融科技的浪潮,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创新是大势所趋。

金融科技的发展影响到普通消费者,过去的企业信用体系不能满足个人(或者小商家)的需求,而这部分人群有着高涨的消费、投资和信贷热情。因此,重构一个涵盖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信用科技在这方面优势巨大。

借助科技,现在用户的信用积累可以更加多元、多维、实时。个人信用可以通过线上各种场景和数据来体现,并且与用户在衣食住行和政府公共部门的信用表现结合起来,从基础的民生消费需求延伸到信用管理和信贷、理财等更深入的金融服务需求。(记者关欣)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安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