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和信用铸造“走出去”的新高地

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09月28日21:43分类:信用研究

随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全球经济发展倡议,中国施工企业海外业务不断扩张,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从铸造发展高地的角度出发,如何在新的时期以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机制和经验成果,影响和带动中国技术、文化的“走出去”,笔者结合以往的工作经历,做出了一些思考。

现状和趋势:稳步推进

对外投资整体收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稳步推进。2017年1~7月我国进出口额15.4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5%。其中,我国对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8.6%、24.2%、20.9%和13.9%。

对外承包数量稳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有较大发展空间。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440亿美元,同比增长16.2%。2017年1~7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53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新签合同额927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对外投资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进一步遏制。对外承包工程数量增长明显,大额对外工程合同比重增加,尤其是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除传统纠纷类型外,争议焦点更为新型化、复杂化和多样化,中国施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面临的问题:四个亟待

国际信用亟待积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时间相较欧美大型承包商较短,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比如因国际信用不足,带来高额保函开具难度、信用证成本、与国际金融机构组织合作缺乏等,导致对外投资合作难以实质开展,对于中国先进产品的国际输出带来影响。难以跨越国际合作中的信用门槛,导致中国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国际工程受到一定的限制。

国际投资与合作亟待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工程中的高技术含量和综合性大型项目越来越多。然而,中国的部分施工企业在国际投资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低价竞争,对于国际市场的项目情况、发包人及其他合作方的资信情况和市场情况的综合评价能力较弱,部分企业人才队伍和经营理念无法转换,经营管理机制、科学技术研发和创新水平、综合实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国际工程采购资源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根据以往项目的教训,中国施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极度缺乏资金、设计、采购、劳动力供应、咨询和法律等全方面资源,亟待寻找突破口,并充分评估和改善前述局面。

国际工程风险防范意识亟待提升。

“走出去”对策:三个建立

建立合作型采购资源体系,快速建立“走出去”高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最重要的取决于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水平是否适应于环境,是否适用于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潮流。

因此,我国施工企业应建立全方位专业资源合作的理念,在资金、采购、咨询、税务和法律等方面积极主动地与专业机构和人员寻求合作,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发展战略研究,明确自身企业定位,制定适合自身的国际工程市场开发和经营战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建立国际信用体系行程表,走向投资建设一体化。重视企业交易信用和资金信用的树立和构建,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管理水平。

建立尽职调查的习惯和机制,以法律维护交易的底线和权益。国际工程投标前的决策阶段对于该工程未来是否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走出去”的施工企业应对缔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予以重视,尤其是尽职调查工作。

最后,从模式设计、商业增值及权益保护的角度考虑,我国施工企业应适时选择专业的国际工程法律服务,由法律人员对国际工程项目前期法律风险予以评估、进行法律尽职调查、审查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参与合同谈判并进行法律评价等,提出供企业决策的专业建议,有利于企业自身决策、审慎实施并安全、圆满完成国际工程承包工作。(谭敬慧 陈可意 作者单位:建纬律师事务所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