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共享协同 安徽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1月08日14:33分类:地方动态

微信图片_20171108115811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王菲)因不久前被列入“2016年度安徽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黑名单”,巢湖的一家“黑名单”企业体会到了失信于环保责任的深刻教训:被列入重点督查对象,加大执法监察频次;被暂停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除此以外,这家企业被列入环保“黑名单”的负面信息还将与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安徽省招标采购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省银监局等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受到来自各方的联合惩戒。

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今年修订的《安徽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方案》,登上“红名单”的诚信企业信息会通过安徽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在银行、招标采购中心等各部门实现共享,相关企业将享受到政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的优先奖励。

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与民生安全息息相关,也是备受公众瞩目的焦点。记者从安徽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获悉,安徽省在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开展“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并通过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合奖惩”。

据安徽省信用办介绍,安徽省农委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明确“红榜”和“黑名单”的执行标准和奖惩机制;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安徽省安全监管局建立实施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将安全生产领域严重违法违规企业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

据悉,在诚信体系创建过程中,安徽省各地市也陆续出台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旅游等相关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红黑名单”制度,明确“上榜”的认定标准、管理办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经营、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进出口、出入境、资质审核等方面将依法受到限制或禁止。

依托安徽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政府各部门在信息推送、执行反馈、信用修复、异议处理等环节协同发力,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联合奖惩机制。目前该平台已归集了47家省直单位和16个市共2006类约2.1亿条信用信息。

在联合奖惩的基础上,安徽省打破常规思路,不断创新守信激励办法。为助力信用良好的中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困难,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安徽省推行“税融通”业务,依法诚信纳税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将纳税记录作为企业信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让诚信有价”,安徽一家从事蔬果汁加工、销售的企业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凭企业信用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了我们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是对企业诚信的认可和鼓励”。

在此基础上,部分城市创新推出了更多形式的信用融资激励措施,例如滁州市推行“道德信贷工程”,对全市“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在分档授信基础上增信50%。来自安徽省信用办的信息显示,截止2017年10月底,滁州市1102名县级以上好人中,符合条件的799户全部授信,授信总额70518万元,已有249户用信达59366万元。

信用建设离不开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守信者“处处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的局面,还需要提升信用信息的社会公开力度,促进企业和公众了解信用,用好信用。安徽省通过“信用安徽”网站,面向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便捷的公共信用信息公开、查询服务,引导和推动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查询使用信用信息、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

随着区域联动和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的不断深入,共享、协同、联动的诚信“版图”已扩充到省外区域,皖、沪、苏、浙以及中部城市群合肥、武汉、长沙、南昌之间的信用合作不断深化。企业的信用信息和信用“红黑名单”在区域间实行交换共享,区域间的环保、食品药品、旅游等重点领域联动奖惩机制在协同推进.......

信用建设的逐步深化推动了社会治理创新。2017年,合肥、芜湖和淮北三市均获得全国“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信用建设提升了社会的文明“指数”,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成为社会的新风尚。“信用安徽”正日益成为安徽的一张新名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安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