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免费上门收旧书:别挥霍“共享”概念的信用

光明网-时评频道2018年01月29日11:26分类:信用观点

近日,一篇《渔书免费上门收取,环保+公益,全国开通啦!》在网络上热传,二手图书循环共享平台“渔书”进入人们视野。它和京东物流合作,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开通了免费上门收书服务。想要“处理旧书”的书友只需预约便有快递上门,运费还由渔书支付。

这一崭新的概念让人眼前一亮。不少网友感叹,旧书除了被当成废纸卖了,终于有了好去处。该平台也在官方网站上着重介绍了自身的优势,“捐赠分享书可以节省自然资源,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决定挑选一些学校进行捐赠图书”。兼具环保价值与公益价值,且倡导了一种循环阅读生活方式,这一切都让平台的未来看上去很美。

然而,冷静思考一番不难发现,该平台不过是互联网“共享”大家族的又一位新成员。众所周知,“共享”概念均以环保、便利为优势,具备相当大的市场潜力。而缺点,往往出现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比如宣称能打消人们买车念头的共享汽车,就面临着车内环境、租客驾驶水平难以得到保证的难题。任何“共享”产品,一旦无法解决好管理问题,都有可能为用户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渔书”平台同样不能避免,其上线不久就已经产生了一些糟糕的用户体验。比如无法保证发货时间,也没有第三方平台进行监督其,如此粗陋的管理,恐怕难以保证广大用户的正当权益。也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某些贩卖旧书的网站上售卖的旧书价格远比新书来得高,平台能够免费收旧书又何乐而不为?这一说法未见得符合事实,却在提醒着我们,需要警惕别有用心之人觊觎图书带来的商机。高尚的环保阅读生活沦落为投机倒把者的天堂,恐怕是没有人愿意看见的。

除管理系统上的种种问题之外,“共享”概念的适用范围更值得商榷和讨论。“渔书”创始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对不少读书人而言,95%的书读完后会被当成废纸处理,只有5%的书会自己收藏。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但是问题是,95%和5%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不少读书人”又是怎么界定的?

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与普通商品完全不同的属性。书籍和读书之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精神联系和情感关系。非爱书之人,又怎会为图书花费金钱与精力?说到底,所谓“共享图书”具有完全不同的精神属性,与共享单车、汽车等物品不同。“共享雨伞”的失败经历还在眼前,“共享男友/女友”的极端荒谬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以“共享”为卖点的新概念何其多,依托于互联网的产业也是层出不穷,以“共享图书”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产业能否找到一条合适、可行的发展道路,尚未可知。

当然,我们无需就此否定“共享图书”美好的初衷和理想,也不妨对它所遭遇的问题保有一份宽容之心。只是,“共享”这一互联网新兴概念在当下更应被谨慎运用。不成熟的管理和走了样的理念,将会挥霍“共享”概念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额度,这是所有“共享”平台应该铭记在心的经验教训。(李勤余)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朱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