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典型经验介绍之五:苏州市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2月08日10:20分类:地方动态

编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经城市自愿申报、第三方评估和专家评审,杭州市、南京市、厦门市、成都市、苏州市、宿迁市、惠州市、温州市、威海市、潍坊市、义乌市、荣成市等12个城市近日被确定为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些城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现将他们的典型经验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苏州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级各项工作部署,将信用作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规定动作出成效,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基础建设

1、构建信用建设持续推进机制。苏州市2013年建立由市长抓总的信用建设领导机制后,从人、财、物、机制等四个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做到力量保证、财力支撑、载体到位、机制完善。市级信用建设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3人;逐年提高信用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支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7年已突破1000万元。市政府将信用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定期开展信用建设专项督查,使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成为推进信用建设工作的常态。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上下联动、各方共建、充满活力的组织推进机制,为信用体系建设注入持续的源动力。

2、完善信用政策制度支撑体系。秉持具体管用、按需建设、重点先行、不断完善的理念,形成了规划、办法、规范、目录等多层次的配套制度体系。2014年起,制定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社会法人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产品实施办法,以及加强政务诚信、惩治失信被执行人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度,确保国家和省级政策制度在苏州落地。各地、各部门认真制定实施信用承诺、“红黑名单”管理、信用分类监管、联合奖惩等制度,力求深度上细化、广度上扩围,实现民生和社会关注领域全覆盖。按照深化信息应用需求,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归集、处理、公开、共享和修复等一系列管理规范。目前全市累计出台各类信用政策制度170多项,让各领域、各环节信用建设都有章可循。

3、夯实信用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平台的平台”为目标,2013年起建设市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1.0版实现市、县(市、区)两级一体化建设,2.0版实现平台数据云化,应用更加灵活可配置,支撑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运用。目前平台归集3.5亿条信用信息,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归集覆盖率均达100%。开发部署联合奖惩子平台,实现各类联动奖惩信息的归集、反馈、监测流程化,使联合奖惩信息化、机制化。“信用苏州”网站提供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上线4年累计访问量过百万。建成800㎡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大厅,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服务企业5.2万多家。“云、管、端”即数据平台云化、数据上下流动管道互通、数据查询服务开通线下终端的三位一体信用建设基础设施体系持续迭代更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提供支撑。

4、逐一落地专项任务。细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要求,按照工作目标倒排进度,明确“任务书”、“路线图”,确保完成质量。积极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存量转换工作,按时完成全市100万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代码转换任务。12万条“双公示”信息全量上网,实现“全覆盖、零遗漏”。探索建立“红黑名单”制度,规范审核、确认、查询、公示、修复及异议处理程序,累计发布“红黑名单”1.45万条。举办全国首期信用修复企业法人代表培训班,对近百家失信企业法人代表进行了诚信教育。

5、全方位营造社会诚信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活动,如“互联网+信用”高峰论坛、百万市民诚信手册进家庭、寻找“诚信达人”、十万中小学生诚信知识竞赛等活动。2013年以来,全市举办各类诚信宣传活动300多次,营造了浓厚的诚信氛围。开展企业信用贯标和人才培养工作,专项资金资助培养信用管理师636名。开展“诚信守法先进企业”、“诚信老字号”等评选,在全市户外媒体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营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中央电视台对苏州“直播抓老赖”行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自选动作出特色,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创新模式

1、构建纵横结合的工作格局。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明显,基层区县发展水平高,有条件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通过信用信息平台两级同建、信用服务窗口各地分设、区域特色培育、乡镇典型示范等模式,实现平台无缝对接,窗口延伸到底,服务无所不在,把信用建设工作要求延伸到10个县(市、区)。对各县(市、区)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积极性,探索信用建设“一地一特色”。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平台管信用”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中国特色小镇”震泽聚焦旅游和丝绸产业,打造充满魅力的“信用+”丝绸小镇。

2、培育充满活力的信用服务机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和市场双线推动。苏州市积极培育信用产业发展,引导成立信用行业协会4家、信用产业园区2家、备案信用服务机构41家,累计扶持信用项目50多个。先行先试设立苏州征信体系试验区,成立苏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畅通政银信息交互渠道,改善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信用环境。依托市信用平台,在企业授权前提下汇集77个信源的17万户法人信息,推出征信报告、信用评分等产品。目前,全市90家金融机构接入征信平台,30家银行将查询征信平台嵌入信贷流程,累计查询征信报告28.3万次,为6600余户中小微企业解决2217亿元融资需求,其中首贷企业1400余户。

3、探索市民信用评价产品“桂花分”。苏州市与有关信用服务机构合作,首创“数据+模型+场景”的市民信用评价产品“桂花分”。依托2.87亿海量个人信用数据库,引入第三方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模型运算,得出1300万苏州市民信用量化评分,可通过查询机、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遍布市区的市民卡充值机等便捷查询。应用上,从守信激励入手,在图书借阅、公交出行、公共场馆参观和积分入学等场景,让守信者得到便利和实惠,“桂花分达人”凭市民卡实现免费公交出行。“桂花分”的推出,让信用“有感”,让信用“有用”,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城市信用文化深入人心。

4、培育具体管用的行业应用示范。苏州地税探索部门协同的纳税信用体系,制定《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利用大数据对174.7万纳税人进行信用“画像”,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国地税合作联合清理欠税,对4599户欠税户采取联合清欠控票,清缴欠税1.62亿元。开展“政税银”信用合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纳税信用联动奖惩体系,开创以“信”换“贷”的新模式,为守信企业提供“绿色通道”,累计使1066户纳税人享受信用贷款20亿元。苏州法院系统探索推动司法公信的“智慧审判苏州模式”。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试点,首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审判执行主要流程节点信息向当事人及社会公众零门槛、全方位、实质性公开,推动失信行为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促进司法惩戒和社会惩戒深度融合。

下一步,苏州市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扎实行动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要求,抢抓机遇、奋力而为、开拓创新、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城市区域持续发展的“苏州之路”。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朱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