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全国首个海洋信用体系 助推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中国水运报2018年04月16日11:20分类:地方动态

近日,记者从青岛海洋经济团体联盟(以下简称“海团联”)获悉,自去年初该组织在全国海洋领域率先全面实施信用体系建设以来,相继完成了制度体系、评价标准、信息平台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搭建起全国首个海洋经济信用链。

“这一做法突破了以往单个行业协会的限制,有助于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可以更好推动领域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开展信用联合奖惩。”青岛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认为,海团联的创新探索为该市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树起了标杆,有助于筑牢青岛打造国际海洋名城的信用基石。

一个信用平台“朋友圈”2000家

海团联由青岛船东协会、青岛市邮轮游艇协会、青岛市航运服务业协会、青岛船长协会等6个市级协会发起成立,涵盖了人才、载体、服务、旅游等航运业完整的上下游链条。联盟主席、青岛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均耀说,跟其他行业相比,海洋领域的产业链条长,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大、违约风险高。多年以前,有违规企业采用低于正常合理水平运价的方式招揽货源,致使中日航线上多次出现运价为负的反常情况,由此带来的信用戕害让航运界至今仍记忆犹新。

去年初,通过梳理海洋领域信用体系中的痛点,结合青岛实际情况,海团联制定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从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用标准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加强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综合评估工作等6个方面入手,在构建海洋领域信用体系的“青岛标准”方面先行先试。

一年来,海团联的“朋友圈”逐步扩大,成员单位由成立初期的4家增至6家(新增船舶供应与航修行业协会、钓鱼协会),涉及的机构和企业由1400多家增至2000家,不久前还与山东海员工会签署了合作协议。

据介绍,海团联建立了面向社会的统一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海洋经济信用平台,目前,正在进行信用信息归集,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届时,这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将整合行业现有各类信用信息,并向社会公开船舶、船公司、船长的分类分级信息,为货主、代理、船公司、港航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查询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业内企业进行动态实时监督。

35家试点企业期盼“红”利

企业是实施信用评价的主体。此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得到了海团联企业积极响应,共有35家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

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涛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诚信立企的理念,在行业中积累了深厚的市场信誉。下一步将对照规范,在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质量、环境、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和公共信用等方面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努力争创海洋运输领域首批符合该评价规范的信用体系建设单位。

参与试点的企业很看好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景,希望通过参与试点,体验到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发展红利。徐涛坦言,融资事关企业发展命脉,如果能在融资方面获得更多金融支持就更好了。对纳入信用体系平台的“红”榜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否在授信融资时给予倾斜?比如,优先给予免担保贷款、办理授信贷款及其他金融相关业务时能否简化审批手续、提供绿色通道等,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

另一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现在航运市场上鱼龙混杂,很多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往往“无所选择”。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后,可以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让合作伙伴实现“有所选择”,让市场评价机制真正地发挥作用。

“青岛标准”提升航运话语权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在全球坐标中,青岛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在王均耀看来,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有利环境和城市内在的志向追求,都为青岛海洋经济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海团联将在青岛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努力扩容联盟单位,延伸到海洋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力争实现对海洋产业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等所有涉海单位的全覆盖。

“如果青岛标准上升至国家标准,将极大提升青岛在整个航运市场界的地位和话语权,助力青岛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王均耀表示。

平台和标准是基础,让信用信息“用起来”才是体系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上半年,海团联将集中发布一批“红”“黑”企业名单,使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青岛市发改委也表示,将积极推动海洋经济信用平台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速对接,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并探索在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金融部门授信融资、进出口通关支持等方面对“红”榜企业给予便利。(甘琛 马桂山)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朱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