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红船精神” 打造信用风险防控“嘉兴名片”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8年05月14日10:03分类:地方动态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当前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主题,需要有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和韧劲。浙江嘉兴是党的诞生地和“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励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金融人不断砥砺前行。

“嘉兴银监分局地处党的诞生地,分局党委始终以‘红船精神’为统领,按照‘党建引领监管,监管推进党建’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辖内信用风险防控。”嘉兴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018年3月末,嘉兴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60%,资产质量连续4年保持浙江省最优。信用风险防控已经成为嘉兴的一张新名片。

力防信用风险形成“堰塞湖”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信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嘉兴银监分局党委勇于打破常规思维,结合监管实践,创新防控方式方法,力防信用风险形成“堰塞湖”。

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是信用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嘉兴银监分局党委较早提出运用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模式,动态管理关键领域和关键企业的风险,率先开发“嘉兴市银行业协会报表管理系统”,并于2017年初将该系统与浙江省银行业授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对存量信用风险的强约束。截至2017年12月末,辖内银行业纳入授信总额联合管理的贷款余额达1803.5亿元,占全市全部对公贷款余额的45%。

强化预警是防控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嘉兴银监分局第二、第六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在没有可参考样本的情况下,设计出“重大风险企业清单、规上企业欠息清单、逃废债企业线索清单、担保圈核心企业清单”4张清单样本,实现了辖内主要企业信用风险情况定期监测,使企业的信用风险无处遁形。截至2017年12月末,该机制已预警重点风险企业28家,涉及融资9.69亿元;预警潜在风险企业11家,涉及贷款3亿元;预警潜在风险担保核心企业6家,涉及贷款1505万元。

针对潜在的信用风险,嘉兴银监分局党员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积极探索和实践债权人委员会工作机制。嘉兴银监分局第九党支部书记针对嘉善某企业存在重大风险隐患问题,积极指导9家债权银行组建债委会,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历经2个月、15次协调,终于完成组建工作,缓释了大额信用风险。

扎紧信用风险防控“篱笆墙”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在这一要求下,嘉兴银监分局指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规范经营、防控风险,坚决纠正各类脱实向虚行为。

党委引领支持实体经济。嘉兴银监分局党委先后推出“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突破年”专项行动计划、推动银行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指导意见、“四专模式”打造科技金融“嘉兴样本”等措施。通过不懈努力,2017年,辖内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量位列全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08个百分点,在省内率先扭转下滑颓势;创新建立“CCEI”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评估体系,建立适合本地的投贷联盟运作机制。

党支部引领提升检查质效。嘉兴银监分局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监管是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认真查找和消除监管工作中党建空白点,及时提出“检查工作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进驻到哪里”的党建工作新要求,在现场检查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现场检查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从严治党与监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在2017年开展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政策落地稽核调查、个人贷款业务专项检查等工作中,党建引领监管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各检查组全面排查被检查机构风险隐患,并取得不俗的成效,共发现问题229个,涉及违规金额132.38亿元。2017年,共对15家银行机构罚款610万元,对一名责任人取消高管任职资格两年,处罚涉及银行家数及金额均为历年之最。

党员引领消除风险隐患。近年来,嘉兴银监分局对辖内银行机构相继开展信用风险专项排查、互联互保贷款风险隐患排查、十大信用风险排查、银行业信贷经营行为排查等工作。特别是在开展企业互联互保贷款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时,采取“白+黑”“5+2”的工作模式,联动作战。同时,带动引领身边的普通群众共同投入,最终排查高风险企业184家,信贷金额109.22亿元。

筑牢信用风险监管“压舱石”

为筑牢信用风险监管“压舱石”,嘉兴银监分局党委通过“红船课堂”“廉政课堂”“专题课堂”和“掌上课堂”4个课堂,教育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倡导“长牙齿、敢碰硬”的工作作风,牢记“为民监管、依法监管、风险监管”的工作职责。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信用风险防控形势,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嘉兴银监分局党委提出打造“监管工匠”的战略决策,启动“监管工匠”培育工程,攻坚“智慧监管”。

另外,嘉兴银监分局还打破固有的科室格局,组建15个监管主业钻研小组,深入研究监管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先进的风险防控经验,汇编电子法规“工具箱”,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同时,开辟大型“EAST工作室”,设立EAST集中分析日,完善科技应用相关机制。干部员工将日常的所学所思与监管实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本领。(记者李文龙)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朱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