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债券违约重在构建诚信体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018年05月29日10:27分类:信用观点

核心观点:债券违约对市场、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不容忽视。只有构建起良好的诚信体系,债券发行的好事才能真正办好,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据《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尚不足5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发生20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发行主体11家,合计债券余额为176.04亿元。除此前春和集团、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等“熟悉的面孔”外,新增违约主体5家,分别为上海华信、富贵鸟、凯迪生态、神雾环保、中安消。

债券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也降低了融资成本,继而让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客观地讲,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出现债券违约的问题。纵然有再充足的理由,违约产生的影响都不可能是正面的。

然而,自2018年以来,不到5个月时间,就有20家企业债券违约,这对债券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对今后企业债券的发行,也很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防范企业债券违约呢?对已经出现的债券违约问题,又如何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呢?笔者认为,构建良好的诚信体系,是解决债券违约问题的关键。

毫无疑问,严守发行环节的诚信,是保障债券不发生违约的首道防线。从已经发生的违约现象来看,部分企业在债券发行时,就已经埋下了违约的种子。因为,这些企业在制定债券发行方案时,明显存在着装扮数据的现象,如将非优质资产当作优质资产、将没有产权的资产作为企业资产、利润造假、放大预期收益等。这些都会给债券发行留下风险隐患,可能导致未来出现违约现象。

也许有人会问,企业债券发行需要经历多道程序,经过多方的审核审查,怎么还会出现装扮数据的现象呢?问题就出在这里。一些中介机构、承销机构为了一时的利益,往往会配合企业对数据进行一定的装扮,以达到成功发行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装扮,会让企业债券从发行之日起,就躺在了违约的风险之中。所以,必须严守债券发行环节的诚信堡垒,确保不出现诸如装扮数据这样的情况发生。一旦发生,就要严厉追究相关企业、机构、承销商等方面的责任。

债券发行以后,相关的中介机构和承销商应建立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评估机制,对发行债券所获得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出现风险要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如果不履行跟踪评估的义务,一旦出现债券违约现象,有关机构应承担相应责任,承受相应惩罚,包括取消其承销债券发行权等。只有把债券违约的责任有效传递到中介机构和承销商身上,诸如业绩装扮等方面问题发生的概率才会尽可能减少。

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实行滚动式信用评价体系,而不是评定一次,企业就能享受很长时间。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信用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原来信用很好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可能会因为资金周转压力增大、融资困难增多,而出现信用“受伤”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就要立即下调其信用等级。企业达不到相应信用等级的,就要被禁止发行企业债券;即便允许发行,也要相应减少发行规模,以有效降低和控制风险。

债券违约对市场、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不容忽视。适当发行些债券,对企业走出困境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发行也是会带来风险的。如何让债券违约问题尽量少发生,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除了企业和债券发行机构要严守诚信底线外,地方政府也绝不能把债券发行规模作为政绩来考量,而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总而言之,只有构建起良好的诚信体系,债券发行的好事才能真正办好,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谭浩俊,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安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