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为”一带一路”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环球网2018年07月10日15:17分类:信用国际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重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20 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高达7300 亿美元左右。但受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国能够自筹的资金只有 2000-3000 亿美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巨大的资金缺口导致区域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增长的需求,需要从全球资本市场为”一带一路”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不同类型资金,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健全一个中国主导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信用评级体系。

现代商业社会是建立在契约与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信用体系被认为是现代商业的基石。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是1909年在美国成立的穆迪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用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级体系以及信用咨询服务等专业的行业体系,并且信用体系的对象也覆盖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目前国际上被行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即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惠誉国际(Fitch Rating)。他们既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也为跨国大型企业进行评级;各个国家也有一些区域的在长期行业实践中建立公信力的专门评级机构,比如:邓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及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第三类是新兴的以大数据为驱动的现代评级公司,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信贷评级或者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比如蚂蚁征信。

虽然信用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统计数据基础上经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计算以后形成的,但是信用体系也是一个能够被操控的政治工具。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操控国际主流的信用评级报告为一己之私,作为金融武器肆意攻击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金融市场尚未健全、投资环境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用于信用评级的大量基础数据缺失或者不完整,尤其是企业和个人领域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要确保”一带一路”持续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必须主导成立若干家信用评级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企业建立信用体系,为国家主权信用进行评级,为企业信用进行评级,为区域内发行的各类债券进行评级,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沿线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的信用评级体系长期的歧视与压制,逐步与国际信用体系接轨,最终实现融入。

要使该信用体系正常运行还必须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司法体系互联互通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司法判决可以被另一个国家的司法体系所认可并被执行。对不法的失信行为,如果不惩罚,契约无法履行,合同无法完成;而要惩罚,必须要通过各国司法体系,即法院、检察、司法或者警察机关来惩罚失信者。中国可以考虑主导设立专门的国际商业仲裁机构来支持”一带一路”信用体系,通过与域内各国签署司法协议的方式来取得共识。

信用体系的成功实施还必须建立透明的、公开的、有时效性的信用信息发布机制。对于失信者,不但通过司法体系去惩罚他,而且通过信用信息发布机制广而告之,从而增加他的商业成本,警示任何日后尝试与之合作的企业或者个人,使之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力度越来越大,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刻不容缓。一个强有力的信用评级体系也必定为”一带一路”的长远平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是招商局中白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资深金融、基金管理、跨国投资领域和“一带一路”金融专家)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朱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