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信用学会发布“2018年我国教育领域信用热点问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28日23:56分类:地方动态

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7日电(记者 许婧)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信用管理专业洪玫教授27日向记者介绍了上海市信用研究会梳理的“2018年我国教育领域十大信用热点问题”。

据其介绍,这些热点问题包括“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将建教师个人信用记录”“教育部等四部门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将建黑白名单”“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打造‘诚信高考’”“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和诚信教育”“教育部要求坚决打击自主招生作假”“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公示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失信行为”“十三部门积极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教育部: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公布 严重作弊者终身禁考”。

洪玫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己越来越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教育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近年来,教育部门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大诚信建设力度,严厉打击教学、学术领域里的不诚信行为,把教育机构信用制度建设、教师师德师风和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信用建设的重点,来规范办学行为,目的就是为了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据了解,在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市伦理学会、市法治研究会26日联合举办的“当前教育领域信用热点问题的多学科探讨”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信用、伦理、社会学和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从伦理信用、道德信用、法治信用和经济信用等不同视角跨学科研讨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信用热点问题。

上海市社联学会管理处处长王克梅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市社联一直着力推进跨学会学术活动。各学术团体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发挥整合协调功能,围绕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攻关,推进学科发展,发挥了学会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上海市信用研究会牵头三家学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单位领导共聚一堂,从学科和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教育领域的信用热点问题,为中国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李进付在致辞中指出,教育领域的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领域的信用建设包括学校(机构)、教师和学生三类主体对象的信用建设。结合法治宣传教育,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各类主体对象信用意识的培育和教育如何开展”、“信用的软约束如何转化为法律的强制约束”、“教育领域信用与其它领域社会信用建设的衔接”、“如何用信息化方式推动教育诚信建设”等我们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上海市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说,目前,中国教师诚信品德总体良好,但近年来正面临着社会心态影响下的某些教育目标急功近利、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少数教师趋利行为的道德挑战。当前应当从社会教育舆论心态理性化、政府教育目标与政策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措施人性化、个人道德品德自律化来推进教师诚信建设,起到道德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

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陆海佳认为,在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以法规和制度为保障,将制度建设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制度的最大效用,以法治“信”。同时,在教育系统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办学行为、净化学术风气,维护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环境的迫切需要。

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刘海龙教授认为,跨学会研讨教育诚信问题是必要的,但要教育先行,法制建设和伦理道德跟进,惩戒不是目的,是必要的手段,同时应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也要治病救人,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上海市信用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训诚教授认为,教育领域信用的主流是正向的,但是人们对大学的预期神圣,所以,大学出现学术不断等失信行为就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大学信用治理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一是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制度性执行效率。二是大学治理结果评价的修正。三是大学诚信教育模式的反思。

洪玫总结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教育领域信用问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分享研究方法和研究心得,三个学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通过跨学会论坛把教育领域的信用问题与道德伦理、法治教育和经济相结合,分别从学校(机构)、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主体就信用治理方法和手段分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研讨,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中国教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