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进校园:担当社会责任 助力信用启航

新华日报2017年12月21日15:35分类:行业市场动态

HGV--fypvuqe4888023

cn5K-fypvuqe4887823

56dU-fypvuqe4887769

12月19日下午,由人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金融团工委、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全省20余所高校联合举办,以“担当社会责任、助力信用启航”为主题的金融服务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南大学圆满举行。

“为校园金融开正门” 高校学子信用启航拉开序幕

银监会郭树清主席特别提出“为校园金融开正门”,要求银行必须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恢复并规范市场秩序。在此背景下,人行南京分行、江苏银监局、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单位携手,以为校园构建理性、健康、和谐的服务生态圈为目标,以对广大学子普及客观、正确、全面的金融知识并提供安全、理性、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为措施,以共创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为责任使命,为高校学子的信用启航拉开序幕。

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长贾拓、江苏银监局副局长丁灿、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建明、共青团江苏省委副部长卜路、江苏金融团工委常务副书记张秀娟、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王兵、江苏20余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及学校学生代表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斟言酌句,“校园信用安全”如是说

多部门精诚合作 银政校共建高校诚信宣传模式

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长 贾 拓

社会诚信是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人民银行作为征信行业主管部门,致力于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用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开启多部门精诚合作,银政校共建的高校诚信宣传模式,推动金融知识和诚信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接触金融,关注和珍爱信用,引领和带动懂信用、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风尚。

“信用启航”

今年最大规模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

江苏银监局副局长 丁 灿

今年初,中国银监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文件,部署安排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我省由各地市金融团工委牵头,各大高校通力合作,送金融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已全面开展、深入推进、广受社会好评。此次“信用启航”活动是今年最大规模的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是金融人迎接新时代的主动作为,履行新使命的实际举措。

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观

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张建明

全国各地校园网贷风险事件频发,暴露出部分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薄弱。近期,教育厅联合银监局等部门在全省开展“送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校园建立对口定点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高校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观,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

加大校园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提升学生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东南大学总会计师 丁 辉

在当前社会存在校园信贷乱象之际,金融服务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非常及时。东南大学将以本次信用启航活动为契机,加大校园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将理性消费、防范风险的金融安全意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真正为社会培养全方位人才。

坚持把金融诚信教育

作为高校服务的重点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 王 兵

江苏中行坚持把金融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服务的重点,将陆续通过金融知识进校园、贴心服务到身边的形式,对高校学子广泛普及金融知识;通过金融警示案例,帮助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信用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江苏中行已针对高校学子设计了合理消费需求的正规金融解决方案,并配置了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团队,在信用卡产品、中银消费产品等方面均给予高校学子最优惠的政策,满足学生在求学期间的消费需求,引导学生打造良好的信用生涯。未来江苏中行将继续围绕普及高校学子金融知识、树立风险防范及理性消费意识等方面持续投入和深耕细作,帮助大学生规划好信用人生,助力信用启航。

金融知识小课堂开课啦

活动现场,主办单位精心准备了金融知识动画宣传片,并现场与同学们就防诈骗等金融常识进行互动问答,别开生面的金融教育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也让同学们对珍视信用、建立人生信用名片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另外,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的同学就“杜绝校园贷悲剧的发生关键在于对大学生的教育还是对网络借贷的管理”进行了激烈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信用启航”活动已正式启动,在探索高校正规金融产品创新和践行普惠金融政策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和打造健康金融服务生态圈相结合、担当社会责任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上,社会各界机构任重而道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朱思韵]